深受年輕人歡迎的盲盒火了,“盲盒第一股”12月11日登陸港交所,越來越多品牌也“破圈”加入盲盒賽道。
其實在中國傳統手藝界,也有類似盲盒的玩法——“押窯”。創業企業、東方美學生活平臺“東家APP”將它搬到了線上,首創直播“押窯”;這種新形式讓一些傳統手藝人精準觸達用戶,嘗到互聯網紅利,促進了傳統手工藝的發展。
在曾經固有認知里,傳統手藝預示著守舊;而互聯網則代表著時尚,預示著潮流,很多時候兩者很難產生交集,甚至沒有必要產生交集。伴隨著互聯網軟硬件技術的進步,“東家”“拾翠”“老字號”等一批互聯網平臺的出現,讓傳統與現代、守舊與潮流、刻板與時尚產生令人驚奇的化學反應。
東家押窯:“中年人”的“盲盒”游戲
東家押窯的玩法與盲盒類似,全靠“猜”,也是一場充滿期待與驚喜的游戲。在陶瓷器物燒制前,消費者先提早付款預定押窯席位,匠人打上消費者的專屬標記(編號或落款),待到開窯時揭曉成果。你所押中的作品可能出現高于出價數十倍的“極品”,也可能出現“次品”,但大部分都是“普品”;更幸運者還可能押中“窯寶”,類似盲盒的“隱藏款”。不同器物,精品率有所不同,像建盞、鈞瓷等這類會產生窯變的器物精品率在20%左右,無窯變的器物精品率較高。有些用戶為增加押中概率,會像盲盒“端箱”那樣,一次預定幾十個押窯席位。
據介紹,從2015年開始,東家APP在產業帶實地考察時首次將押窯玩法搬到線上。目前,東家已是線上押窯累計參與人數最多的平臺,吸引了千萬人次參與、圍觀。
東家押窯的忠實“粉絲”主要是30-50歲的用戶,有些“入坑”較深的,幾乎每次押窯都會參與,部分忠實用戶年消費百萬以上。比如,95后匠人“劉公子”每次線上押窯活動,設計最為精美的“無敵套組”檔位,一般都會在上線1分鐘內被一搶而光,且幾乎是同一批粉絲在參與。
“盲盒的火爆的背后,是其獨特的營銷模式——依靠不確定性與驚喜感,精準捕捉消費心理。”浙江工商大學教授、浙江現代商貿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趙浩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分析,現在的年輕人精神、工作壓力大,需要有一種心情的釋放,而盲盒又新奇、又酷,又有驚喜感,同時還帶有賭博的刺激感的玩法,恰好擊中了年輕人的消費需求。
而面對“中年危機”的中年人,也需要壓力釋放的出口。“押窯”便成了屬于他們的“盲盒”。不同的是,盲盒為標準化產品,“一入盲盒深似海”,但“退坑”往往也在一念之間,而押窯將手工藝產品的非標特質體現得徹底,不論押中何種結果,每件燒制而成的器物皆獨一無二,他人眼中的“次品”,也未必不是出人意料的“特別款”。
看似獵奇,其實這是以“東家APP”為代表的一批互聯網平臺為傳統文化破圈做出的勇敢嘗試。
手藝人“觸網”,當匠人也要當“商人”
西溪小花籃是杭州西湖區蔣村鄉一帶的民間手工藝品,相傳已有150多年的歷史,2009年開始“西溪小花籃”編織技藝被列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洪立萍作為西溪小花籃第三代傳承人,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在路邊擺攤賣花籃的時代早就過去了,我們傳統手藝人也開始時髦起來,在小花籃這門手藝的宣傳和推廣過程中,‘東家APP’讓更多年輕人了解了這門傳統手藝。”洪立萍告訴記者。
隨著互聯網、新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人習慣于通過互聯網來交流,線上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尤其是今年在疫情影響之下,在線化都是提升效率的最佳選擇。”趙浩興說。
不久之前發布的《2020工藝美術品行業分析調研報告》顯示,中國工藝美術品行業市場規模約5600億元每年,年復合增長率45%,覆蓋中國兩億以上用戶人群。面對這一巨大的市場,如何實現文化與經濟雙重價值的提升,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我們希望讓這些優質的內容得到更多人認同。”“東家APP”總裁孟文博說,據悉,“東家APP”深入探訪了十余萬匠人,經嚴格的入駐標準篩選、審核,目前共聚集了一萬多名匠人,平臺用戶達到五百余萬。其中,傳統非遺手藝人接近20%。借助互聯網、大數據,東家將產業資源嫁接進更多流量資源入口,實現整合轉化,讓非遺手藝這些散落在各地的“遺珠”,能夠在平臺上展現,發揮集聚效應。
據統計,“匠N代”約占平臺全部手藝人的30%。這些90后、95后的新生代手藝人,也在不斷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利用互聯網及各種新玩法,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面對傳承傳統與突破創新,“前浪”與“后浪”的關系等問題,他們也有著自己的思考。
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復興,“國潮”的流行,加上電商平臺的推動,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購買傳統手工藝產品,傳統手工藝正嘗試告別古舊、老掉牙的刻板印象,走進更多消費者的生活。中國手藝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普說,分享是最好的傳播,買賣是最好的保護,既具備了現實土壤,也使得“讓傳承成為潮流”的口號成為一種可能。
記者手記
傳承手藝 傳播價值
傳統手藝人要可持續生存,就得落地生根,就要想方設法讓傳統手藝轉變成商業價值,變現才是傳統手藝生根的最好土壤,手藝人既是“匠人”也是商人。
非遺文化和傳統手工藝的傳承,需要打開更廣闊的傳播面和認知度,借助新經濟的浪潮,能使傳統文化獲得更大的傳播空間和衍生價值。一方面,要挖掘手工藝的雙重價值,幫助未被市場認識的手藝人獲得市場回報。另一方面,是建構一套適應市場經濟規律的手工藝生態系統,聚合資源,挖掘和實現傳統工藝的當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