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山網訊 上周日上午,網友@“柔軟的年糕”在某買菜平臺下了單,離預計送達時間9點還差幾分鐘,她接到了外賣小哥打來的電話。小哥解釋說小區保安管理嚴,不讓輕易進,小區單子多,繞來繞去可能會超時,所以提前打電話告知一下,望買家稍等幾分鐘并給予小哥諒解。
買家@“柔軟的年糕”表示充分理解,雙方達成共識,最后這單以正常時間送達計算,不算作超時單。
這兩天,關于外賣騎手超時送貨的問題在社交媒體上成為熱點。媒體報道指出,在外賣系統的算法與數據驅動下,外賣騎手疲于奔命,導致他們違反交規、與死神賽跑,外賣員成了高危職業。
針對媒體、公眾對外賣小哥、平臺系統的關注,9月9日凌晨1點,餓了么率先發聲,宣布新推出“我愿意多等5分鐘/10分鐘”功能;同時,餓了么會對歷史信用好、服務好的優秀藍騎士,提供鼓勵機制,即使個別訂單超時,他/她也不用承擔責任。
美團外賣也在9月9日發布聲明,表示將更好優化系統,在為用戶提供準時配送服務的同時,調度系統會給騎手留出8分鐘彈性時間;同時改進騎手獎勵模式,讓騎手在保障安全的同時獲得更實際的回報。
網友熱議平臺回應
兩大外賣平臺回應一出,立刻引發網友熱議。許多網友表示愿意、支持和理解,表現出了對騎手的寬容與關懷。
@蝴蝶飛出潛水鐘耶耶耶:美團、餓了么這波開卷考得滿分。
@人間屁桃:如果多等5分鐘,能夠讓外賣員遵守交通規則,確實值得。
@做最閃亮的仔:有些餐館出菜慢,配送時間就會短,還是多點理解吧!
@小白兔乖乖:我點外賣一般都會提前點,不會催著騎手。我從事的也是服務業,將心比心,多一份善良,多一份寬容。
也有一部分網友友質疑平臺轉移矛盾,明明是平臺機制有問題,企業卻把矛盾轉移給了消費者,騎手仍是被動的。
@要啥啥沒有:系統是死的人是活的,平臺為什么不能少扣點騎手的錢,總是試探消費者和騎手的底線干嘛?
@迷糊y:皮球總是踢到用戶腳下,顧客不介意不等于愿意,企業的責任怎么能讓消費者買單?
@面包芝麻醬:配送費一分不少,還要消費者餓肚子等著,不愿意也不能道德綁架。多等五分鐘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就不能讓平臺對快遞小哥放寬時間限制嗎?
快遞騎手有話說
那么,作為“拿命”在送貨的外賣小哥,他們又是怎么看的呢?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賣小哥表示:“自己才干這行沒多久,比起那些做了三四年的老騎手來說,自己人生地不熟,送餐特別慢,有時候在一個小區里兜了好幾圈都找不到準確位置,連個問路的人都沒有,打對方電話也不接,急都急死了,最要命的是超時后又要扣錢,完了還收到不少投訴。其實每次超時也就超那么一兩分鐘,有時候真希望顧客愿意多等我5分鐘。”
另一位外賣小哥說:“希望這個功能可以盡快出來,因為在高峰時間段會出現大量的派單,每到這個時候忙都忙不過來,有時候遇上個刮風下雨,路上出點狀況造成了一單超時,那么后面的一連串單子就都會受到影響,就這樣形成了惡性循環。如果點外賣的客戶能愿意登上5分鐘會緩解我們很多壓力。”
600萬外賣員“困”在平臺系統里
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全行業外賣訂單單均配送時長比3年前減少了10分鐘。隨著配送時間的逐漸縮短,外賣行業的市場規模正逐年提升。
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餐飲外賣產業規模為6536億元,同比增長39.3%;我國外賣消費者規模約4.6億人,同比增長12.7%,在9億網民中的占比約為50.7%。
據了解,目前全國有至少600萬外賣員,他們都面臨著“困在平臺系統里”的難題。從某種程度來說,我國餐飲外賣行業的蓬勃發展是建立在“騎手困境”基礎上的。
“多等5分鐘”到底能不能解決問題?
一些媒體在報道中指出,餓了么的此次表態雖受到了騎手和部分用戶的認同。但從問題本身來看,再多等5分鐘是否會助長騎手不合理的接單,延長寬裕的時間就真的可以從本質上解決問題嗎?
有理性的網友提出,比如如果某顧客點了“愿意多等5分鐘”,此間系統是否會為騎手增加更多的派單嗎?
又或者說,顧客點了“愿意多等5分鐘”,騎手卻因此將本該優先配送的餐品延后,轉而送了另一位沒有點擊“愿意多等5分鐘”的顧客。在這種情況下,多出的5分鐘對于騎手來說并非是寬裕的時間,反而犧牲了愿意等待的顧客的善意。
正如官媒所言,餓了么單單一個“我愿意”的功能并不能完全解決“騎手困在系統里”的難題。消費者手里的這一按鈕更不能用來成為騎手和交通安全的問題的決定因素。
因此,或許在讓用戶做出選擇之前,外賣平臺自身的算法、系統、騎手KPI、派單系統、導航路線等內容才是真正需要去改變的。
對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