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2020(第五屆)中國工業大數據大會暨未來智造大會在蕭山區舉行,大會以“數字賦能,聚合共贏”為主題,匯集國內外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和智能制造頂級專家、知名服務商和行業龍頭企業等,共同研討“工業互聯網及未來智造發展模式”和企業數字化轉型實踐。
副省長高興夫,市委副書記、區委書記佟桂莉,區委副書記、區長章登峰,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陸志敏,副區長倪世英參加。
大會現場照
此次大會對“浙江制造”的創新發展也具有里程碑意義,由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廳、杭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蕭山區人民政府聯合打造的長三角(杭州)制造業數字化能力中心(以下簡稱“能力中心”)正式揭牌。
長三角(杭州)制造業數字化能力中心、杭州(蕭山)信息技術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揭牌
長三角(杭州)制造業數字化能力中心合作簽約
數字工業新引擎發布
何為“能力中心”?
是產業數字化的“路由器”
“能力中心”由浙江省圖靈互聯網研究院主導運營,是專門服務傳統制造業數字化改造的“問診”平臺。它就像是浙江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總醫院”,專門診治傳統制造企業在數字化轉型升級過程中碰到的各種“疑難雜癥”。
這個智能制造“總醫院”的運作邏輯,好比“路由器”。將海內外制造領域的數字化服務商聚集到“路由器”,形成規模效應后,為傳統企業的數字化改造輸出“新能力”,進而大大提升企業的智造水平。
比如“能力中心”有一條場景化展現的全流程制造業生產線,為來訪數字化轉型需求企業提供數字化全場景體驗服務,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查看相關的場景案例,并在能力中心內直接找到專家咨詢,找到服務企業提供解決方案,一站式解決數字化轉型問題。
未來,“能力中心”將立足蕭山、服務浙江、輻射長三角,匯聚產業數字化科研資源、產業資源和合作資源等三大生態,建設展示體驗、供需對接、能力服務、創新孵化、人才引育和科技研發六大平臺,面向全球引進一批優質的數字化服務資源,包括智能產品開發、行業互聯網中心、智能制造系統解決和數據安全服務等,進而形成制造業數字化的全產業鏈,成為全省制造業數字化賦能“策源地”。
能力中心力爭用五年時間(2021-2025年),實現“雙百千萬”目標,即面向全球匯聚100家產業數字化能力服務企業,立足蕭山培育100個產業數字化典型示范項目,引育1000名制造業數字化復合型工程師,帶動全省10000家企業數字化轉型,輻射長三角10萬家企業數字化,將“能力中心”建成全國一流的加速制造業數字化的賦能平臺。
據了解,“能力中心(一期)”位于錢江世紀城世華帝寶大廈,面積2萬平方米主要設置企業辦公區和公共服務區,其中,公共服務區約5700平方米,設有工業大腦體驗中心、“數融制造”展區、工程師創新中心、“IDE”創新孵化空間等,其余14000多平方米將會以三年免費的方式提供給滿足入駐條件的企業辦公。
為何選擇蕭山?
因為龐大的制造業場景
中控科技集團創始人褚健曾經說過,“我有一個夢想,用一個簡單的工業操作系統,幫助中國制造業轉型。”
今天,褚健就帶著他的數字工業新引擎——“藍卓”第三版工業互聯網操作系統,第一時間進駐“能力中心”,并宣布將建藍卓“杭州總部”。
怎樣理解“藍卓”,可以借手機里的安卓系統幫助理解。安卓利用開放的操作系統,吸引了全世界聰明的人開發了大量APP供人們使用,使手機真正智能化。而“藍卓”的邏輯也是如此,是一款開放的工業操作系統,它可以管理工廠所有的設備,把工廠內部所有的東西連接在一起,就可以通過操作系統,讓全球各個專業的人才,圍繞安全生產、節能降耗、提高產品質量、降本增效等,開發各種工業應用軟件,并以此賦能制造業,讓其快速提高競爭力。
而“藍卓”為何選擇落戶蕭山?褚健的觀點也頗具代表性,“我更看中蕭山市場,因為它的產業結構,以及豐富的制造業應用場景。”
在1000平方公里土地上,蕭山集聚了萬向、傳化、恒逸、榮盛等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制造業龍頭企業和萬余家中小制造企業,有著最為豐富的制造業場景。其中,化纖和汽車零部件產業規模在全省領先,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優勢,化纖產能占全國總量9%左右,制造業無疑是蕭山經濟的頂梁柱和基本盤,更是杭州經濟穩增長的重心所在。龐大“規模”背后,則是嚴峻的“蕭山現實”,數據顯示,蕭山規上工業企業,僅1428家。而蕭山制造業這一“困境”,在全省乃至全國制造業的發展中,也頗具“典型性”,某種意義上講,蕭山制造業的升級成功,將為中國制造業的升級闖出一條“新路”來。
因此,蕭山早在2019年就出臺了《制造業智能化改造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加快推進全區制造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打造“杭州產業數字化第一區”。
不過,蕭山經信局相關負責人也坦言,“該行動仍需要在加快落地和推進上下苦功夫。”而集中的問題表現為,企業面臨著迫切的數字化轉型需求與數字化服務供給不匹配、信息技術人才供需不匹配等。“比如,盡管引進了一批數字化改造服務機構,但后期的系統運維和數據應用的人才非常缺乏,導致數字化轉型流于形式。某種角度看,這種‘負面情緒’也會蔓延,拖慢周邊企業進一步數字化轉型的意愿。”
而“能力中心”其中一個作用,就是“推一把”。“我們希望通過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用2到3年時間,集聚一批數字服務商,綜合賦能,調動企業數字化改造的積極性,蕭山制造業也定能走出一條新路徑來。”
據了解,打造“能力中心”的同時,蕭山區委組織部將同步建設“杭州(蕭山)信息技術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打造以“人才引進”和“人才培育”兩段式加速賦能平臺,一方面積極引進數字化領域專家學者,滿足企業數字化高層次人才短板,另一方面,定制化培養一批企業急需的“現場工程師”。
打出一套“組合拳”
打造“新制造中心”
蕭山從制造起步,因制造而興,更要為制造業正名。
今年5月11日,蕭山創建全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動員大會宣布,從今年起三年內,統籌超1000億元資金,提供1萬畝產業用地(含存量盤活),打造“新制造中心”。到2025年,實現工業增加值、企業數、投資等重要指標在2018年基礎上“翻番”,建成工業互聯網標桿區、產業數字化第一區、民營經濟活力引領區和新制造總部集聚區。
此后,蕭山“軟硬兼施”打出一套“組合拳”。今年9月24日,蕭山發布“1+4”改革新政,劍指存量工業用地畝均效益低效的“頑癥”,對存量工業用地交易增加進一步的“約束”機制,須約定畝均稅收、固定資產投資強度等準入條件,這其實是在“強調”,存量工業用地有機更新,必須“強化”企業的“數字化能力”。據了解,今年年初出臺工業用地有機更新實施細則以來,蕭山已實施50余個項目,設計投資近百億元,未來將新增近200萬平方米創新空間。
如果把“存量工業用地有機更新”看做“硬件”,“能力中心”的打造就是“軟件”,將服務企業“舊瓶裝新酒”帶來的龐大數字化需求。而擁有數字化服務能力的企業在蕭山集群式發展,找到大量應用場景的同時,也將催化數字的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