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蕭山人或許不知,被我們俗稱為“官河”“城河”的這條穿城而過、家門口的內河,其實就是浙東運河,它與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一起構成了世界遺產。昨日,記者從蕭山博物館獲悉,位于運河畔的江寺,將“變身”為運河文化展示館,目前場館改造已經啟動,有望年底前正式開放,與市民見面。
蕭山博物館陳列保管部主任張學惠介紹,江寺運河文化展示館將以江寺現有殿堂、廂房作為展陳空間,展陳內容主要分為四大板塊。包括展示運河的歷史、遺跡、發展和保護等;蕭山名人館,展示運河邊的蕭山十大代表性家族,如東門、西門湯氏,鳳堰任氏,城東朱氏,長巷沈氏等;以浙東唐詩之路為主題,展示有關蕭山的詩詞;開設文創商店。此外,還將設置臨時展覽場地。
張學惠透露,場館內還將設置“讀詩亭”,開辟“重走運河”沉浸式空間,利用3D建模,還原運河邊的場景,讓觀眾獲得更多互動體驗的樂趣。“未來還可能發展‘夜經濟’、辦小劇場等,這些都還在設想中。”
浙東運河以西興為起點,流經蕭山境內全長21.6公里,然后綿延向東,經過紹興,最后由寧波入海,通江達海,是“一帶一路”的交匯處,在對外交流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浙東運河是蕭山的“母親河”,蕭山因運河而生息、因運河而繁榮、因運河而文明。作為史上內外貿易的黃金水道,運河不僅給蕭山帶來了經濟上的繁榮富庶,也孕育了蕭山特有的水鄉風情和濃厚的人文底蘊。
“希望以江寺運河文化展示館為落腳點,讓廣大市民可以更加系統地了解運河的歷史人文,助推運河文化的挖掘和保護。”張學惠說。
據了解,江寺運河文化展示館展陳面積為780平方米,改造總投資382萬元。昨日,記者實地“探營”看到,各殿堂、廂房已進行了初步整修,即將全面進入基建和多媒體改造階段。
今年以來,我區深挖運河文化,啟動運河文化帶建設,除打造江寺運河文化展示館外,還將對運河城區段七座古橋進行維修保養,增加夜間燈光及介紹說明,全面展示古橋的悠久歷史,目前古橋維修保養方案已通過市園文局審批。接下來,我區還將深入推進文化基因解碼工作,圍繞國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通過史料挖掘、口述調查、專家論證等方式,重點開展浙東運河文化解碼。此外,進一步改造提升運河兩岸設施,打造展示蕭山歷史文化的運河古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