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樓,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建筑小品,起源于古代建筑中的院門,初步形成于宋代,流行于明清時期。牌樓,也稱“牌坊”,但牌樓與牌坊在格式上是有區別的,柱子上有屋檐的叫“牌樓”,而無屋檐的稱“牌坊”,只是民間把兩者都習慣稱作牌坊。牌樓,按質地可分為木牌樓、石牌樓和琉璃牌樓三種。按功能用途則有:紀念性牌樓、標志性牌樓、大門式牌樓和裝飾性牌樓四個大類。按規格大小分兩柱單間式、四柱三間式、六柱五間式。間數越多,規格就越高,如北京明十三陵和山東曲阜孔林的石牌樓均為六柱五間式的,屬于標志性牌樓。而四柱三間式的則是紀念性牌樓和標志性牌樓兼而有之,也是數量最多的牌樓。
所謂“紀念性牌樓”,是為了紀念一件事、一個人或數人,往往建在事件發生的當地或被紀念者的故里。蕭山目前僅剩的一座明代石牌樓在蜀山街道知章村史家橋自然村,名為“甲科濟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立,起初是為紀念史家橋村黃姓家族出了9位舉人和進士而立。而牌樓建成后又有5位家族人員得舉,其中1位還中了進士,故又補刻其上。
甲科濟美石牌樓,為四柱三間式,石質仿木結構。高8.5米,寬9.5米。明間正中頂部屋檐下的雙龍戲珠匾上鐫刻“恩榮”二字。下面的欄額中央有一小門,兩邊為兩條龍在水中穿梭。而龍身中還夾雜著五條躍躍欲試的鯉魚,喻為“鯉魚跳龍門”。之下為定盤枋,上題“甲科濟美”四個楷書大字。右側則是刻著九位朝廷大員的職位與姓名,分別是“欽差太子太保兵部尚書總制軍務右都御使胡宗憲”“巡按浙江監察御史崔棟”“欽差巡按浙江監察御史袁淳”“浙江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司胡堯臣”“左參政杜拯”“左參議唐爰”和“按察司按察使胡竑、副李僑、僉事囗囗囗”。左側刻著“紹興府知府邵齡、同知王近訥、推官張士佩”“蕭山縣知縣歐陽一敬、主簿吳臬、典史張奎、儒學教諭陳僖、訓導黎仲時、池鐘慶”,末為“禮部主客清吏司郎中孫學思書”,“嘉靖肆拾年歲次辛酉貳月吉旦立”。
再下面的小枋上便是此牌樓旌表的人物,他們是:“永樂癸卯科(1423年,舉人)黃琮”“成化丁酉科(1477年,舉人)黃鼎卿”“正德庚午科(1510年,舉人)黃懌”“嘉靖戊子科(1528年,舉人)黃德賢、黃九皋”“嘉靖丁酉科(1537年,舉人)黃世顯”“嘉靖戊戌科(1538年,進士)黃九皋”“嘉靖丙午科(1546年,舉人)、丁未科(1547年,進士)黃世科”“嘉靖戊午科(1558年,舉人)黃世厚”等9人。而以下5人為牌樓建成后補刻:“隆慶丁卯科(1567年,舉人)黃應奎、黃世雄”“萬歷丙午科(1606年,舉人)黃師賢”“萬歷丙辰科(1616年,進士)黃可師”“天啟辛酉科(1621年,舉人)黃希堯”。
舉人,是古代科舉考試制度中“鄉試”時被錄取者,在明清時期,舉人也可以擔任縣令官職。進士,是經過鄉試、會試后錄取的考生進入殿試并被錄取者,是古代科舉考試的最高等級。像史家橋黃氏家族這樣在200余年里得中這么多的舉人和進士的,在蕭山歷史上恐怕無出其右,得此殊榮也理所當然。其中的黃懌、黃九皋父子《民國蕭山縣志稿》有載,而其余的未見記載,此牌樓就有彌補其空缺的史料價值。
“甲科”,在明清時是對進士的通稱。“濟美”,出自《左傳·文公十八年》:“世濟其美,不隕其名”。“世濟其美”:指后代傳承前代的美德。因此,用“甲科濟美”來旌表黃氏家族,非常貼切。在古代,牌樓分三個等級,分別為御賜、恩榮、圣旨。御賜,是指皇帝下詔,國庫出銀建造。恩榮,是指皇帝下詔,地方出銀建造。圣旨,是指地方官申請,皇帝批準,然后由家族自己出錢建造。蜀山史家橋的牌樓上掛有“恩榮”匾,是第二種等級。恩榮,是指受皇帝恩寵的榮耀,目的是通過重君恩來彰明祖德。一個家族在200余年里竟然有14人中舉,有三人還進士及第,那何等的榮耀,以至于會得到皇帝所賜的“恩榮”,數位朝廷高官的齊聲贊譽。
由于牌樓歷經400多年,已是嚴重風化,殘缺不全,幾近坍塌。區文物部門于2005年對其先做了加固維修,2014年又做了大修,使這座蕭山僅有的“恩榮”級別的石牌樓基本恢復了原有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