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畫壇巨擘任伯年、演義作家蔡東藩、中印文化使者魏風江、“故宮活字典”朱家溍、中國戰地記者高帆,這些歷史文化名人都是蕭山鄉賢,他們如同閃耀蕭山文化星空的明珠,為蕭山留下了豐厚的人文積淀。23日上午,他們的后裔、學生等齊聚湘湖掬星島“辛廬”,參加“蕭山之路——影響近現代中國的蕭山人”系列文化訪談活動,共同追憶先賢往事,共敘“文化興盛與蕭山跨越”。
瓜瀝人任伯年,是近代“海上畫派”的重要人物。訪談現場,任伯年的曾孫任克陸和大家分享起太爺爺的童年故事,“任伯年真是個奇才,他10歲時,有一次在他父親出去辦事時,家里來了一位客人,后來,他父親回家后問他有什么人來過,他就把客人的樣子畫下來,他父親一看就知道誰來過了。”
新塘人朱家溍是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著名文物專家和歷史學家。“朱家溍先生曾作為蕭山博物館顧問,多次為蕭山提供免費的文物鑒定,他說既是顧問,就不能顧而不問。”說起老師朱家溍對家鄉蕭山的情結,原蕭山博物館館長施加農十分動容。
來到訪談現場的嘉賓,還有中國美院中國攝影文獻研究所研究員、主任高初,臨浦鎮第一小學校長、書記李保明,河上鎮東山村書記徐國棟,他們的另一個身份分別是高帆的孫子、蔡東藩的同鄉兼校友、魏風江的同鄉。通過嘉賓們的生動講述,現場觀眾被蕭山先賢們的精神深深感染。
此次訪談特別介紹了訪談地點——“辛廬”,從而引發了對蕭山修建名人紀念館、展示館這一文化現象的思考。95年前,蕭山文化人周易藻在城山腳下的“辛廬”修編《蕭山湘湖志》。后人為紀念周易藻,于是在掬星島上復建“辛廬”。今年,蕭山決定再修《湘湖志》,啟動儀式放在了“辛廬”,亦具有特別的意義。
如今在蕭山,像“辛廬”這樣的名人紀念館、展覽館,正如雨后春筍般冒起來,如賀知章藝術館、任伯年紀念館、蔡東藩故居“臨江書舍”等。還有湘湖畔,高帆攝影博物館正在加緊打造;東山村里,魏風江紀念館已雛形具備……這些名人紀念館、展覽館等公益文化場館的修建,既體現了蕭山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折射出蕭山對文化興盛的高度重視,它們所營造的文化氛圍,大大增強了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更為蕭山經濟社會發展、鄉村振興注入了活力。
“每一個歷史文化名人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標桿,他們身上總有一種值得我們后人學習和傳承的精神。”訪談最后,作為蕭山資深文化人,施加農深有感觸地說,“歷史文化名人是重要的文化遺產,也是經濟社會發展最寶貴的資源。蕭山人杰地靈,孕育了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我們要進一步深入挖掘和傳承本土文化,用‘文化興盛’實現蕭山趕超跨越發展。”
據了解,作為蕭山人大會的配套活動,由區委宣傳部、區委統戰部聯合杭州日報共同策劃推出的“蕭山之路——影響近現代中國的蕭山人”系列文化訪談活動,從先賢的角度切入,通過追憶先輩背后的人文精神,重走他們的“蕭山之路”,共同尋找未來的“蕭山之路”。至此,活動已完美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