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是智慧之都,為了解決城市擁堵問題,杭州率先使用城市大腦,將道路擁堵信息實時傳輸給‘大腦’,城市大腦基于接收到的信息,會對擁堵事件研判并進行相應處置。其實,我們變電站的網架結構,也就像一條條城市道路,而我所說的‘自響應體系’,就是相當于城市大腦作出的決策,它們將通過對電力數據的全感知發起不同的需求響應策略,讓電力供需實現動態狀態下的平衡。”12月7日,在國網杭州市蕭山區供電公司會議室,公司營銷部林楨雨向記者展示了電力調控圖上各個變電站的網架結構,并生動解釋了國網杭州市蕭山區供電公司是如何通過建設“自響應體系”實現電力供需平衡,以維持正常秩序下的電力供應。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部分變電站短時重載問題較為突出。據統計,2020年蕭山地區負載率超80%的主變電站有4臺,超限狀況均為短時越限。盡管與上年相比,區域內主變重載情況已有大幅下降,但今年主變超70%負載的變電站依然數量較多。而未來,伴隨著數個大型用戶的接入,蕭山區瓜瀝、衙前、鳳凰、紅山等區域主變重載風險仍不容忽視。
這些短時的變電站負荷短缺,就好比早晚高峰的擁堵,而要有效治理這些擁堵,最重要的是讓冗余的資源“用起來”。以位于蕭山區瓜瀝鎮的甘露子變為例,其下轄部分線路由于涉及多家大型企業,負載較重、負荷缺口較大。但與此同時,部分供電區域由于下轄業態不同導致部分線路負荷相對較小,存在資源冗余。當部分線路負荷過載時,首先會啟動環網轉供,“請求”附近變電站線路進行“支援”,但當環網轉供后出現單臺主變負載仍超過80%等情況,即可啟動邀約響應,以日前、分鐘級、秒前邀約響應,聯動線路上的企業等用戶,降低負荷,緩解供需平衡。
為實現這一目標,國網杭州市蕭山區供電公司以大數據為基礎,基于對用戶負荷特征標簽的分析及用戶長期負荷曲線中低谷期時間段長短的判斷、重載變電站下的不同業態負荷的分析,最終以變電站為對象,形成了不同等級的需求響應策略。目前,甘露子變供電區域已形成多場景的預案,未來,國網杭州市蕭山區供電公司將繼續開展重載變電站需求側自動響應體系的建設,實現資源與場景的自動匹配,讓負荷調控更為高效智能。“有了‘自響應體系’,就算遇到變電站檢修或者其他突發狀況,電力供應也可以實現相對的穩定與充足。” 國網杭州市蕭山區供電公司工作人員徐鋼表示。
近年來,國網浙江電力提出建設多元融合高彈性電網,國網杭州市蕭山區供電公司以科技引領數智賦能,不斷挖掘喚醒負荷側海量沉睡資源,以強交互能力支撐電網彈性,為推動能源高效融合與實現社會的綠色低碳發展貢獻蕭電智慧。